讲好自然资源故事·云南省自然资源优秀科普讲解作品展播 —— 延续千年的生态智慧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8日 来源:云南省自然资源厅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有关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公众增强珍惜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厚植科技创新发展的文化土壤,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近期云南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动员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积极参加自然资源部2021年科普讲解大赛云南省初赛,经专家初审、复审,现有玉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云南省测绘产品检测站报送的“永远的深蓝”、“延续千年的生态智慧”、“小地图大世界”3部作品代表全省参加自然资源部2021年科普讲解大赛半决赛。

作品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表现形式、独辟蹊径的角度,生动介绍了自然资源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有力展现了全省自然资源系统认真履行“两统一”职责,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自然资源保障的良好形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哈尼梯田讲述“延续千年的生态智慧”的故事。


在云南高原的腹地,在红河流淌过的哀牢山区,深藏着红河流域最早的哈尼梯田,它就是元江梯田。

千年之前,哈尼族的先民从西北,南迁至此,连年山洪使水土大量流失,这里当年并不适合成为家园。

“人的命脉在田”。哈尼人一边为生存而战,一边与自然对话。他们开始因山就势修埂筑坝,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开荒造地,自给自足。

“田的命脉在水”。对水资源的巧妙利用,是哈尼人顺天应时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汩汩清泉从高山森林而下,滋养村寨的人们;然后依次涵养梯田,并沿层层梯田汇入江河。江河中的水在干热河谷中,升腾凝结重新回到森林,循环往复,如此千年。生态学家把这种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同框的画面称为“四素同构”。

“水的命脉在山”。高山上茂密的森林,接纳并涵蓄了丰沛的水分,以无数的泉眼、溪流、瀑布,滋润着万顷梯田。

“山的命脉在土”。层层梯田抵抗了山洪的冲刷,遏阻了泥石流的形成,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

“土的命脉在林和草”。梯田造就了一块块巨大的高山人工湿地,不仅实现了蓄洪防旱的功能,还发挥了调节气候的作用。2010年,面对云南百年不遇的大旱,哀牢山的一片片梯田依然碧波荡漾。

独特的地理环境邂逅美丽的哈尼梯田,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循环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大美的哈尼梯田,正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质朴的注解。

如今,梯田特色旅游蓬勃发展,形成了旅游扶贫“梯田模式”,昔日的贫困山区焕发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但哈尼梯田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千池叠瑞的震撼,更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元江县在20世纪就建成了云南最大的高山水库群,走出了一条“山顶蓄水、山腰发电、山脚灌溉”的“元江之路”。

基于良好的水资源利用基础,荒山变良田成为可能。2018年到2020年,元江县完成了补充耕地4200亩,为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争取到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当我们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当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中国粮,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界之问有了明确的答案!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96号